姨母的厨房

期次:第131期    作者:蔡璐   查看:9510

文章描述了作者七八岁时在贵州大山里跟着姨母生活的场景,回忆姨母的小灶厨房的多种味道,包括清明荞粑、端午粽香、中秋甜糍等,还有豆浆等美味佳肴和邻里交往,文章中提到作者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而姨母也搬进了城里生活。回忆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编者按

记忆中山里那间简陋的小灶炊烟袅袅,柴火不断,昏黄的灯晕,勺锅碰转传出的生活气息,姨母的拥抱,温柔慈爱的微笑,忙碌的身影……

我脑海里藏着青雾袅绕的山间土胚房里属于姨母的简陋小灶。

时间穿越到我七八岁,因为父母工作忙碌的缘故,我被送到姨母家生活。姨母家在贵州的大山里,去的路上我趴在母亲怀里哭的稀里哗啦,有一肚子委屈必须倾倒。贵州在小小孩的我印象里是四处大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路上布满黄泥,荒山秃岭,总之不是什么好印象。见和母亲挣扎没用,我心里再抗拒也不得不做好吃苦的准备。

哭累了,我在母亲的怀里安静地睡去。不知过了多久,迷糊间我被人悄悄抱下车,扑面而来带着像被刀切烂的藤草陌生的味道,淡淡的,轻飘飘地钻入鼻腔。醒来我已经躺在陌生的床上,我静静地看着木门缝里透过来的月光,呼吸着空气中独特的泥土清香……真实的感官,让我明白我是真的要在这座山里跟着姨母生活了。我不再哭闹,摸着饥肠辘辘的肚子借着透过门缝的一缕缕银白月光试探地走向厨房。

姨母的厨房和母亲的不同,她的厨房更加有人情味。跨进门栏正前面不到一米的距离就是用石头推垒的灶台,灶台右边立着锈红的木质旧碗柜,大水缸紧挨着它,灶台左边是用来堆柴火的地方,满满当当的柴木用一条长宽板凳拦住,黑黝黝的灶口我仿佛能想象姨母每天忙活在灶前灶后的情景,里面的火焰烧的旺已经不受控制的往灶外探出头。看着快超过锅口的烈火,姨母不紧不慢的放下铁勺,走到灶前,熟练的拿过火钳三两下阻止了火蔓延。她回到原位,盖上锅盖,手擦着围裙,抬眸看到了门口的我。隔着昏暗的光线,我往后退了小步,茫然地望着她。眼前的人是妈妈的姐姐,是我的姨母,可我对她的印象生硬又模糊。她身子往前伸了伸,或许是见我没有摔到碰到,渐渐放下手,笑着打趣我睡的沉就像家里新买进的小猪仔。我立即红了脸,拘束地站在门口,手指缠着衣角不知道说什么回应她,也不知道该做什么。面对长辈的玩笑或者批评,我总是接不上话。

斗转星移,到现在第一顿晚饭吃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晚上我吃的很香,或许是因为我饿了一下午,又或许是姨母做的饭有种特别的味道,米油盐饭菜在她的手下好像组了一个家,吃进嘴里是淡淡的家的味道。

姨母的厨房有很多种味道。她的家介于富饶的青山绿水间,那里的山四季都披着翠绿,那里的水冬暖夏凉,潺潺不绝,在她的家我真正体验到了别样的传统乡村风情。

逢年过节,姨母厨房上的炊烟冒出的是不一样的味道。清明荞粑清香,端午粽香,中秋甜糍香……那里传统节日味浓厚。

除了怀念那里传统的味道,我还想念姨母厨房里的豆浆。

每个下雨天,姨母会和邻里携手“推豆花”,谁家出豆子谁家就是主场,不过每次都是姨母家。因为姨母家有一张很大的磨台,用它磨出的豆花又多又香。来人有的负责带来蘸料,蘸料所有的食材都是现场制作,光是闻着也能让你馋得流口水。有人会提着一大块自家的老腊肉,下雨天豆花和腊肉简直是绝配。在姨母那片地方,家家户户都有腊肉且味道都顶好,光看都能让你垂涎欲滴,所以每次我和小伙伴都会悄悄爬上灶台捞一块切好的腊肉片解馋。大人们一边忙活,一边嘴里说着今年的豆子磨出来的豆花一定香,说实话我不明白每次推的豆花的味道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可以区分豆花不同的不是只有蘸料吗?我期待的是热腾腾的豆浆,和外面买的不同,灶火烧出的豆浆带着糊和淡淡的苦味,看着也不是外面买的雪白,给你盛满当一碗里必然会飘着黑色的软锅巴。我起初也是不爱喝它,姨母每次给我加两大勺白糖后,我能干几碗。喝完整个身子都是暖暖得,吃饭比平时都香。

关于姨母的小灶我有太多珍贵的回忆——夜晚我会坐在灶前小凳上撑着手,我烧柴火,她做饭,会趴在她腿上和她聊起白天有趣的经历,例如我看见了小松鼠,路上野猪的脚印……偶尔我会趴在她的怀里告诉她,我想妈妈了,她的眼里闪着泪花叹了口气后紧紧的把我抱在腿上,摇啊摇,温柔地告诉我,再等等,妈妈很快会来接乖孩子回家……

如今我已长大,偶然下我从母亲口中得知姨母卖掉了那座老房子,听说是为了给自己的女儿付新房的首付。卖了也好,老房子破败了,姨母年纪也大了,应该闲下来享享福。

姨母搬进了城里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我的家离他们的家很远,我一年和她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一年五次,一年三次,甚至一年短暂的一次。记忆中山里那间简陋的小灶炊烟袅袅,柴火不断,昏黄的灯晕,勺锅碰转传出的生活气息,姨母的拥抱,温柔慈爱的微笑,忙碌的身影……只适合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凌晨梦回,天际橘红色的火在燃烧,群山千姿百态,峰上云雾缭绕,留着小辫的女孩花着脸,踉跄地跑进厨房,撑着手坐在灶前,对着忙碌的背影说:“我想喝您做的豆浆了。”


报刊导读